6月28—29日,2012年省区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今年以来的河南经济运行情况让作为东道主的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心情愉悦,“逆势上扬”、“中部第一”成为河南经济运行的关键词。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河南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王永苏介绍,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25.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较快增长,达到15.5%;进出口总值增长93.5%,其中进口增长75.8%,出口增长106.4%,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5.8、69.1和97.7个百分点,在中部均排第一位。而在物价方面,5月份,河南省CPI同比上涨3%,与全国平均涨幅持平,创22个月以来新低,环比下降0.7%。
今年以来河南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较好,主要受益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河南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实现了稳步较快发展,各方面都呈现出好的态势。据王永苏介绍,除了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外,全省经济发展还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三化”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突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0.25%,全省夏粮总产实现“十连增”。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工业保持平稳增长。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城市新区建设成效显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推进。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7位。
二是结构调整和转型效应显现。随着结构调整综合效应的凸显,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积极变化,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工业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及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六大高成长性产业1—5月增长19.6%,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53.1%上升至55.9%,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25.5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6.6%。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1-5月同比增长2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36.6%,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6.1%,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4.1%,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三是开放招商带动成效显著。前5个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同比增长6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93.1亿元,同比增长39.3%,总量和增幅均居中部第一位,引进一批关联度大、成长性好、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带动了全局。
不过,王永苏对当前河南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和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下行比较明显,河南面临四个突出问题:能源原材料行业困难加剧,房地产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经济效益下滑,要素供给依然紧张。
针对当前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王永苏建议,要切实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推进如下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开放招商。以高成长性产业和城乡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尤其要注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拓展外需。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当前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加快推进。三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发挥投资的直接拉动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适度的投资增速,尤其是那些方向正确、见效迅速、关联度高的重点项目,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作用。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坚持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时,增加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合理供给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调节。密切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强化预警预测。针对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六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不合理垄断,消除短期行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